坚守中华文化之“道”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韩明恩
在谈及深遂的经典之前,我先分享一个最近我在网络上了解到的新鲜词语,叫“出圈”。这个词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走红的程度突破原有的受众圈,被更多圈子外的人所知晓。而我听到这个词说的是我们道教出圈到海外去了。这就让人很好奇了,道教是因为什么“出圈”了呢?
一、道教在“出圈”:大道之行,世界玄同
今年4月,由中国道教协会与澳大利亚道教协会联合举办的2024中澳道教文化艺术节在悉尼市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地十几个国家的百余位嘉宾齐聚一堂,共襄盛会。本次论坛聚焦于宗教多元文化的对话,是一次难得的国际宗教交流活动,盛况空前。
其中,母娘慈爱晚会得到了全球多家华语媒体、澳洲华人社区,以及澳洲本地媒体界和其他宗教机构的持续关注,英文全网宣传吸引了超过百万关注。海内外观众不仅被道教古老丰富的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震撼,更为盛会中的和平与感恩思想所触动。许多外国观众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这次盛会还不是近年来道教在全球范围内的第一次“出圈”。早在去年12月,江苏茅山的罗天大醮就已受到海内外的巨大关注。海外点击量较高的视频中,有人赞叹道教奉请天上一千二百神明的斋醮仪式的神秘庄严,也有人惊讶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道教徒之间的和谐交流。尽管道教徒们有着不同的肤色和母语,他们之间却都散发着和平友好的氛围,真正应了“大道之行,世界玄同”的美好景象。
二、道教能“出圈”:和平为基,思想指引
由此看来,道教的“出圈”不是没有道理,尤其是在如今动荡不安的世界时局下,这样的和平交流更显得弥足珍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世界各国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全球各国应在各个发展领域创新创造、互容互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此,中国一直有着积极的倡导,而其真正实施,则要靠世界大家庭的共同努力。
于是有学者提出用“中国智慧”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路和策略。而道教处世智慧,光而不耀,广被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推崇与传播。其中“玄同”、“上善若水”、“守柔不争”、“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对于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启示。
三、道教“出圈”的启示:道教经典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解读
因此,为探求新时代的道教徒如何更好地理解、坚持道教的中国化,了解继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意义,我们就要从道教经典出发,对习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进行解读,加深理解。
(一)秉承“玄同”的政治文化观,构建各有分度的“文化共同体”
继续以道教的海外交流为例,在全球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着2500多个民族,不同国家和民族产生背景与地域特点的差异孕育了不同的历史文明,构建人类“文化共同体”不是指消除差异,而是发扬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包容精神,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争取“美人之美”,达到“美美与共”。
正如道教在强调“道”为世间万物本源的同时,也尤为尊重万事万物的特殊性。《庄子》中讲到:“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就是说鱼遇水则生,人则会溺水而死。这是因为“人”、“鱼”各有性,顺应、尊重彼此的特性,方可和谐共生,强调了万物皆有其个性。《名身孰亲篇》也提到:“万物之性,各有分度,不得相干”。即对待不同的客观主体都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包容。
万事万物间最理想的状态是如何呢?道教也有自己的回答。那便是“玄同”。《道德经》第五十六章道:“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不露锋芒,消解纷争,与周围事物浑然一体,既是同又是不同,处于一种很玄妙的状态,这便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相处最理想的境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超越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等等的桎梏,但绝不是预测整个世界都将趋于同质化,“共同”不代表相同,而是促进世界各国协调发展、实现联合并包的“混而不同”状态。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道教“玄同”理念,是道教理想中社会政治形态的现实实践。
“玄同”思想为当前各国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的同时,也从哲学的高度阐释与论证了尊重差异、兼容并收的观点,为尊重各国各民族独特文化提供了哲学引思。
(二)坚定“上善若水”的处世观,构建“安全共同体”
坚持中国化方向的道教,用和谐、包容的精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虔诚的宗教仪式,展示中国人对于追求世界和平与和谐的坚定信念,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和平力量。
道教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有的恩仇怨恨、战争动乱都源自于人们对当下的“不知足”以及对非己的“欲得”,于是提出了“上善若水”、“夫唯不争,故无尤”与“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思想。面对冲突与矛盾时,道祖老子将“守柔不争”奉作同天相匹的极则,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全新模式,强调“以柔克刚”,效法“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宣扬像水一般的柔弱、利物、恬淡的崇尚美德。
只有主张“守柔不争”的国家安全观,号召世界各国相互信任,加强安全合作,才能真正维护世界安全,构建一个普遍安全的“安全共同体”。
2023年9月28在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期间,来自世界近五十个国家的道教组织向全球共同发出宣言,反对冲突对抗、提倡合作共赢,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不懈努力!
(三)树立“长而不宰、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观,构建“生态共同体”
战争与冲突以外,另一个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便是生态资源问题。
刚刚落幕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基础,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促使人与自然的共存共生早已迫在眉睫。
全球治理的生态观便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尤其与道家思想中有机和谐的原则相契合。
道的本性乃“自然”。道教哲学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主义色彩,人类应当树立“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意识。《道德经》言道:“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平经》曰:“夫天地中和凡三气,内相与共为一家。反共治生,共养万物。”强调世间万物不仅同源而生,而且共存共生、共荣共昌,人类切不可错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者,而是应该效仿大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做到“尊道贵德,和谐共生”。
“玄同”的理念、“不争”的玄德、“道法自然”的本性等共同构成了道教思想的哲学内涵,也深深契合了宗教中国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并化为其中重要的文化支持。因此,我们应将道教经典、道教教义的阐释与道教中国化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理念上升至文化背景,最后落脚于现实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道教正可以用自己的能量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贡献。应始终坚持走宗教中国化道路,引导道教界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并自觉融入大力弘扬。
我们应着力加强道教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中健康、向上的内容,做出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契合、同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相融合的阐释,不断吸收中华文化沃土的滋养,并将其融入讲经讲道中,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道教对外交流。支持和引导道教界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增进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凸显新时代安徽道教工作者、中国宗教工作者的面貌,展示道教以及中国力量在促进世界和平与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动力,共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此文作者常住滁州市全椒县太神宫,在“同心同向 喜迎国庆 ——安徽省宗教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讲经交流会中荣获二等奖。)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皖(2022)0000002 皖公网安备34010302002412号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蒙城北路正丰写字楼3楼
电话:0551-64269152
邮箱:ahsdjxh@163.com
网址:www.ahsdjxh.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