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51-64269152

道教天地

TAOIST CENTER

安徽省道教协会
首页 道教天地 道教天地
道教天地

陈撄宁先生一生的追求

02/12/2022

陈撄宁先生一生的追求


李奕木,安徽省道教协会副会长


陈撄宁先生的一生是探索“道”文化真谛的一生。

陈樱宁先生道号圆顿子,按道教全真龙门派系谱,他是第十九代居士。

祖籍安徽怀宁县洪镇乡新陈埂,世居安庆苏家巷。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十二月。父陈镜波先生为清朝举人,设馆授徒,以教书为业。先生三岁即受家教开始课读,六岁时已读完《论语》《孟子》《太学》《中庸》;十一岁时已读完《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左传》;十四岁时学作诗文,并读古文、古诗、八股文、试帖诗。先生禀赋聪慧,求学勤奋,在少年时期已具备了相当丰实的儒学功底。稍长,曾考秀才,初试,因平日喜读当时的《时报》《盛世危言》等书报,受新思潮熏陶,颇不满清廷朝政腐朽,丧权辱国,故而试文语涉朝政,对清廷有所针砭,这自然与封建科举之意大相径庭,且有触犯帝王尊严之过,幸好主考官乃其父执,暗将此份试卷抽去,始免于祸。不久洋务派大臣左宗棠在安庆开办安徽高等政法学堂,先生考入就读,在这里曾受业于严复。

先生自幼体质单薄,加之勤奋苦读,刚及青年便糜患痨疾,这种病在当时为“绝症”,无药可治,医生束手,先生不甘待毙,决心自寻却病之方,以救垂危生命,遂中辍儒业而从其叔父学中医,遍读医典,穷觅良方,经服药实验,终觉古医药对痨疾效验不著。先生曾述及他对仙学感兴趣的过程,说:十岁时读《汉魏丛书》,看到葛洪《神仙传》,那时家教很严,不敢放在书案上看,只能把书放在大腿上偷看,书桌上仍旧摆着《论语》,以为掩饰,盖恐父师发觉受责。十三岁时,偶得钞本张三丰《玄要篇》及白紫青《地元真诀》,读之津津有味,又蹓到街上学辰州符,因此曾被父痛笞;十四岁买了一部《万法归宗》,被家人搜去烧掉,十六岁得其叔父所藏《参同契》《悟真篇》,细读之。先生少年便羡慕仙道,萌学仙之念,自得痨疾后为自救而习中医,又感中医治此病无力,自觉学仙道养生法或许能找到生路。其叔习医亦习仙术,家藏道书颇多,先生伺叔有暇,辄执经请益,但其叔亦不欲先生学仙,每语曰:“医许学,仙不许学;书可传,诀不可传。”1905年,先生二十五岁,考入安徽高等政法学堂,未及结业便痨疾复发,生命危急,颇觉灰心,无意仕途,辍学离校。自觉生路只有一条,寻访名师,以求深入仙道养生学领域,或可幸存。从二十八岁起,曾寻访九华山月霞法师、宁波谛闲法师、天童山八指头陀、常州冶开和尚,感到佛教修养法均偏重心性,而忽略于形体,未能达到却病长寿的功效;足迹又转向道教名山胜地,曾参访苏州穹窿山、句容茅山、均州武当山、青岛崂山、怀远涂山、湖州金盖山,均未遇深谙丹道之炼师,怅然而返。寻思与其四处奔波,白费光阴,不如自家阅读《道藏》,从道教经书中发掘玄珠。

宣统三年(1911),满清覆灭,进入民国时代,时先生三十二岁。当时明版《道藏》全书,实难觅求,闻上海白云观内贮有此书,欣然赶沪,住其姊夫乔种珊医生家,日往白云观求读《道藏》,如是者历三载。1915年(民国四年),先生复留心佛学,往杭州城外海潮寺佛教所办华严大学住过一短时间,旋即离去,往北京寻访做修养功夫的高道。1916年(民国五年),由北京返沪,与夫人吴彝珠居于沪,其夫人系西医医生,先生精于中医,夫妇在上海民国路自设诊所行医。1920年(民国九年),曾住九江庐山仙人洞。1924年(民国十三年),曾住京兆西山。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以前这段时间,还曾参访苏、浙、皖三省之名山。1936年(民国二五年),因夫人患病,舍去医业,迁居沪西农村南石桥,一方面以仙道修养法授夫人治疗,一方面从事著述。1933年七月间,先生在沪行医中便已创办《扬善半月刊》,倡导仙学,由上海翼化堂出版,先生竭力主编这份独一无二的仙学刊物,无时或怠,即使参访游历,亦不忘撰稿。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八月,日本侵略军侵沪,《扬善半月刊》停刊,前后共发行九十九期。1939年3月,在弟子张竹铭医师等赞助下,先生又创办了《仙学月报》,共发行三十期,在1941年(辛巳)因日寇侵略停刊。1945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夫人吴彝珠去世。从此先生孑然一身,居处无定,往还于亲友、学生之家,常代人作世俗应酬文字,或为讲解历史、文学、哲学,以及仙学上的修养法、医学上的健康法之类的书籍,实际上等于家庭教师,但不拿薪金,只由学生照顾生活。

1953年,由上海去杭州,住学生医师胡海牙家,为胡海牙讲《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经》,并研究针灸原理,探讨经络学。同年十月,浙江省人民政府秘书厅获悉先生学识渊博,为人方正,推荐于浙江文史馆,正式聘请为文史馆馆员,并在杭州屏风山疗养院授静功疗法。这是先生平生首次出来在政府部门作事,时年已七十三岁。

1956年秋,沈阳太清宫方丈岳崇岱等创议成立中国道教协会,先生被邀请为筹备委员之一;到北京与诸名山宫观代表磋商成立中国道协事宜,时在初冬。1957年4月,第一届全国道教徒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尽管先生因胃溃疡卧病于杭州,未能出席这次会议,但由于先生的名声在道教界影响很大,深受敬重,仍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当时先生已七十七岁。

1957年冬,先生来京,住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白云观。由于先生一向对人诚恳平易,为人敦厚慈善,对党和人民政府均竭诚拥护,所有与先生同事者以及先生的学生,无不由衷敬佩先生,就连当时中央统战部及国务院宗教局的负责同志如李维汉、汪锋、张执一、何成湘、肖贤法等,对先生亦甚敬重。从1957至1966十年中,先生把主要精力用于读书、著述并培养学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先生在生活上也得到了政府给予的优厚照顾,先生白天潜心致学,晚上给学生讲道经、哲学、医学、仙学。

1958年先生被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吸收为列席委员,参与议政。1960年任政协委员,1961年当选为第二届道协会长。先生曾在政协讲坛上呼吁开展对道教历史及学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当时的人大副委员长、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和国务院宗教局局长何成湘出面,于1961年3月22日在全国政协会议室召开了关于开展道教学术研究的座谈会,出席这次座谈会的有李德全、陈撄宁、陈垣、孟明慧、黎遇航、郭朋、高观如、李文成、刘厚祜等。不久,中国道协便成立了研究室,由先生亲自领导制订了研究计划及培养道教知识分子计划,先生亲自指导(由王伟业先生协助)研究人员收集、整理、分析、综合道教文献资料,编辑《历代道教史资料》,编写《中国道教史提纲》,提出“在教言教,按道教本来面貌研究道教的方针”。在此期间还兴办了《道协会刊》,道教知识进修班。

先生自当选为会长后,日以继夜的工作和读书,虽已年逾八十,仍然精神矍爽,毫无倦怠之意。他鼓励全国道教徒积极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开展道教学术研究,培养后继人才,诸方面都作出了显著成绩,中国道协的工作较以往大有声色,因此,他在道教界的声望也就更为增高。尽管他只是一位研究道教的学者,由于他精通道教义理及内外丹法,尊重宗教情感,与道教界人士结有深厚友谊,被道教界敬誉为“当代的太上老君”,乃至当时著名的高道易心莹、乔清心、杨祥富、蒋宗翰,见先生均顶礼膜拜,恭听教益。先生对道教徒亦极诚挚,一言一行都从国家政策法规以及道教界合法权益出发,因而深受拥戴。道教界老人们见道教日渐式微,不免忧心忡忡,而先生却慧眼卓识,认为道教的形式随着时代的进化,不能保证它永久不变,但道教的学术为群众所需要,不但能够长远流传,而且还能逐渐发展,新中国的道教徒,应爱国爱教,以发扬道教优良传统为首务——即继承、研究、发扬道教哲理、修炼丹法、音乐、动静功等。由于先生能够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故而心胸坦荡,无所萦怀,勤奋致学,老当益壮。他常对学生说:解放前他无意仕途,可说是一界不入,年近八十,在新社会才正式入道教协会作负责人,想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道教界,贡献给社会,以求无负于天,无负于地,无负于人。他对工作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细致,诲人不倦不烦。

1969年5月25日下午七时在北京医院仙逝,享年八十九岁。

先生毕生从事致学与著述,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文稿,有些文稿已散佚,有些留传下来,约近六十万言。有些尚未发表的文稿及医案,在十年动乱中已损失了。他的著作可分为:道家与道教论文、仙学论文、丹道、诗歌与书信。先生撰写著作如下:

《史记老子传问题考证》《老子第五十章研究》《南华内外篇分章标旨》《解道生旨》《论白虎真经》《辩楞严经十种仙》《论四库提要不识道家学术之全体》《黄庭经讲义》《道教起源》《太平经的前因与后果》《静功疗养法》《读高鹤年居士名山游访记》《仙与三教之异同》《论性命》《最上一乘性命双修廿四首丹诀串述》《口诀钩玄录》《与因是子讨论先后天神水》《孙不二女内丹功次第诗注》《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外丹黄白术各家序跋》,主编《道教知识汇编》《中国道教史提纲》等。

陈撄宁先生从封建帝制的清光绪六年(1880)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1969年,他走过了八十九年的人生历程。他是一位忠贞不渝的爱国者,是一位近代兼通儒、释、道、医及养生学的大学者,是近代仙道养生学的泰斗,是科学养生学的启蒙者,是近代著名的道教学家。他是中国共产党忠实的朋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者。他一生正直、纯朴、谦虚好学、追求进步,对友真诚宽厚,对学生慈祥温和、谆谆善诱,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所倡仙道养生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固然仍未摆脱宗教的限制,但在晚年却倡导静功养生术,为人民疗病健身服务。可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辞世而去。总之,他是道教界人士的楷模,是一位理应受社会尊重的学者,他所遗留的著作,是研究道教和养生学的宝贵资料。

陈撄宁先生倡导的养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和研究其精髓,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传承与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弘扬养生文化,我们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构建健康、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本文参考资料:
①1989年华文出版社出版陈撄宁著《道教与养生》。
②1953年10月陈撄宁著《陈撄宁自传》
③李养正著《论陈撄宁及所倡仙学》
④陈仲琏著《怀念我的伯父》

Copyright©2022 安徽省道教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2014832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皖(2022)0000002 皖公网安备34010302002412号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蒙城北路正丰写字楼3楼

电话:0551-64269152

邮箱:ahsdjxh@163.com

网址:www.ahsdjxh.org.cn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