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
后学韩明恩,来自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太神宫。天开黄道,地遇良辰。今日能在此地,与诸位共学《道德经》辩德第三十三,共讲圣贤之言,实乃福报深厚。
太上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本章题为辩德,辩证探究什么是真正的德行。全文通俗易懂,却是简明而不简单,比如这第一句里的“智”和“明”就暗藏玄机。为什么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却不说“自知之智”或“自知之慧”呢?
能了解别人只算得上是聪明,能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高明。因为我们观察外界依靠眼睛,评价他人依靠脑袋,都是以有形的器官为用,以人为的价值为模版,所以“智”仅仅是对功能性的形容,看似是褒奖,但其实已经远离了我们先天用“心神”去体悟的本能。而在自知的时候就万万不可以用智巧,这只会让我们会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过于高大,愈发偏离真我,那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只有返观内照才是唯一的解法。
所以自知的这个“明”有多高明呢?就像是整个人都化成了透明的流水。只有水足够清澈了,才能一眼看到里面有什么:水垢还是垃圾?水草还是浮萍?要不要清理?怎么清理?这都是“自知”的功夫。
历史上,刘邦取天下后有人问他胜在何处,他说"论谋略,我不如张良;论治民,我也不如萧何;论行军,我更不如韩信。但我的长处是知人善任,我用好这点便可。"可见知人善任固然重要,但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扬长避短更是关键。那如果想在此之上更加精进,就要由扬长避短走向扬长补短。
这,就是紧接着所言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战胜别人不过是威武有力,能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能用来比拼的,都是外在的东西,像力气、计谋、资源,这只是一时之胜。也许换个地方,换个时间,甚至换个天气就攻守翻转了。就好比狮子在草原上可以横行霸道,真将它扔北极去那可就冻成病猫了!反观“自胜”,通过内在的定力和意志超越并主宰自己,是不可撼动的一生之强。
说到这儿,我想起,去年冬天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叫“我被床封印住了。”什么意思呢?就是天太冷了,被窝又那么暖和,根本起不来床。把赖床用这么清新脱俗的方式说成是床的错,还带上了咱们道教的神秘色彩,想不记住都难。
好!当我们终于咬牙钻出被窝,顶着寒意起床了,破除的是床的封印吗?肯定不是呀!如果非要说有个什么阵法,那也是自己的懒惰、畏难、享乐在作祟。
所以自胜上从无小事,今天早起一分钟,明天多练一会功,便会在日复一日中渐入佳境。相反,如果在习以为常的事情上麻痹放纵,那问题就会循环出现。因为人生的诸多难题,就是欲望反复出的同一道题。你一次次失败,它就一次次回来。
所以道祖继续教导我们,说:“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足者富很好理解,懂得知足的人常感富足。但对“强行者有志”,一直有不同的声音,争议的核心就在于“志”究竟是正面还是负面。
依正面论解法,“强”与勤劳的“勤”相通,“志”是“意志”,所以“在大道上明知困难却坚持不懈的人有志向。”
负面论从“以经解经”的方法来看,既然道祖曾说到圣人的表现是“弱其志”,又云“柔弱胜刚强。” 那么与之相反的“强行”是不该有的行为,“志”呢是不该有的想法。将此句理解为“不知止的行为是不合适的。”
弟子无意辩论哪一种说法更优,《道德经》开篇已点明“道可道非常道”,便不必执着于释义高低优越之分,在体悟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回过头来再体会“知足者富”,和平时说的“知足常乐”还不太一样。这里的“知”不是说简单知道知足的道理,而是要拥有知足的定力。因为天道的“富有”从不在物质多少,而在身心的超脱。一个人能不再被欲望牵着走了,那才是真正的踏实和自在。
知足了,心才安;心安了,命才能立得住;命立住了,路才走得稳、走得远。
就走到了“不失其所者久。”这里的“所”,可以理解为本心、本道、本源。我们可以再想象一下水的德行,一条瀑布从千尺高崖倾泻而下,气势磅礴,所到之处无人能挡,但落地之后怎么样呢?它依旧归于平静,润物无声,这就是“守其所”。
最后,是本章最震撼的一句话。
“死而不亡者寿”
人既已死,如何不亡呢?
但这里所说的“寿”和肉体无关,是指品格、精神、功德在天地间流传不息。正如历史上道祖已千年不在,但直至今天我们仍在领悟学习交流他的思想。
道祖不亡,历代圣贤不亡,更多更多无名的普通人也曾不亡。
我每次读到这句话,总会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从抗战时期为民族牺牲的烈士,到建国初期默默奉献的建设者;从守卫边疆的战士,到一线抗灾的逆行者。
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姓名,但动人的事迹早已融入千百万人心中,那他们,不也是道祖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吗?
回望这一章所言,
从“知人”到“自知”,从“自知”到“自胜”,
从“自胜”到“知足”,从“知足”到“守所”,
最终抵达了“死而不亡”的境界。
我们每一次学经、讲经,都是对“自知”的一次探索,“自胜”的一次超越,更要牢记“所守为何”。要借着经典的智慧,搭一条船、架一座桥,把道教文化的精神力量传递出去。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担负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要让教义教理教风,真正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和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死而不亡”的精神传承。只有理解了这句话的分量,我们所承的道、所传的教,才能穿越世代、行稳致远。
愿我们每一位道门弟子,也能如此修身、守道、立命。不求喧哗之名,但愿所守不失、所行不悔、所传不灭。
弟子今日拙见权作抛砖引玉,不妥处还望诸位包涵指正。
祝愿各位身心康健、福有攸归,福生无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皖(2022)0000002 皖公网安备34010302002412号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蒙城北路正丰写字楼3楼
电话:0551-64269152
邮箱:ahsdjxh@163.com
网址:www.ahsdjxh.org.cn